Linux内存管理(22)DMA engine framework--1_概述

adtxl
2022-04-06 / 0 评论 / 593 阅读 /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...

转载整理自http://www.wowotech.net/linux_kenrel/dma_engine_overview.html

  1. 前言
    前面文章介绍“Linux MMC framework”的时候,涉及到了MMC数据传输,进而不可避免地遭遇了DMA(Direct Memory Access)。因而,择日不如撞日,就开几篇文章介绍Linux的DMA Engine framework吧。

本文是DMA Engine framework分析文章的第一篇,主要介绍DMA controller的概念、术语(从硬件的角度,大部分翻译自kernel的document)。之后,会分别从Provider(DMA controller驱动)和Consumer(其它驱动怎么使用DMA传输数据)两个角度,介绍Linux DMA engine有关的技术细节。

dma-engine文档地址:Documentation/driver-api/dmaengine/index.rst
dam-engine source code: drivers/dma/

  1. DMA Engine硬件介绍

DMA是Direct Memory Access的缩写,顾名思义,就是绕开CPU直接访问memory的意思。在计算机中,相比CPU,memory和外设的速度是非常慢的,因而在memory和memory(或者memory和设备)之间搬运数据,非常浪费CPU的时间,造成CPU无法及时处理一些实时事件。因此,工程师们就设计出来一种专门用来搬运数据的器件----DMA控制器,协助CPU进行数据搬运,如下图所示:

image.png

思路很简单,因而大多数的DMA controller都有类似的设计原则,归纳如下。

注1:得益于类似的设计原则,Linux kernel才有机会使用一套framework去抽象DMA engine有关的功能。

2.1 DMA channels

一个DMA controller可以“同时”进行的DMA传输的个数是有限的,这称作DMA channels。当然,这里的channel,只是一个逻辑概念,因为:

  • 鉴于总线访问的冲突,以及内存一致性的考量,从物理的角度看,不大可能会同时进行两个(及以上)的DMA传输。因而DMA channel不太可能是物理上独立的通道;
  • 很多时候,DMA channels是DMA controller为了方便,抽象出来的概念,让consumer以为独占了一个channel,实际上所有channel的DMA传输请求都会在DMA controller中进行仲裁,进而串行传输;
  • 因此,软件也可以基于controller提供的channel(我们称为“物理”channel),自行抽象更多的“逻辑”channel,软件会管理这些逻辑channel上的传输请求。实际上很多平台都这样做了,在DMA Engine framework中,不会区分这两种channel(本质上没区别)。

2.2 DMA request lines

由图片1的介绍可知,DMA传输是由CPU发起的:CPU会告诉DMA控制器,帮忙将xxx地方的数据搬到xxx地方。CPU发完指令之后,就当甩手掌柜了。而DMA控制器,除了负责怎么搬之外,还要决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(特别是有外部设备参与的数据传输):

何时可以开始数据搬运?

因为,CPU发起DMA传输的时候,并不知道当前是否具备传输条件,例如source设备是否有数据、dest设备的FIFO是否空闲等等。那谁知道是否可以传输呢?设备!因此,需要DMA传输的设备和DMA控制器之间,会有几条物理的连接线(称作DMA request,DRQ),用于通知DMA控制器可以开始传输了。

这就是DMA request lines的由来,通常来说,每一个数据收发的节点(称作endpoint),和DMA controller之间,就有一条DMA request line(memory设备除外)。

最后总结:

DMA channel是Provider(提供传输服务),DMA request line是Consumer(消费传输服务)。在一个系统中DMA request line的数量通常比DMA channel的数量多,因为并不是每个request line在每一时刻都需要传输。

2.3 传输参数

在最简单的DMA传输中,只需为DMA controller提供一个参数----transfer size,它就可以欢快的工作了:

在每一个时钟周期,DMA controller将1byte的数据从一个buffer搬到另一个buffer,直到搬完“transfer size”个bytes即可停止。

不过这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不能满足需求,因为有些设备可能需要在一个时钟周期中,传输指定bit的数据,例如:

memory之间传输数据的时候,希望能以总线的最大宽度为单位(32-bit、64-bit等),以提升数据传输的效率;
而在音频设备中,需要每次写入精确的16-bit或者24-bit的数据;
等等。

因此,为了满足这些多样的需求,我们需要为DMA controller提供一个额外的参数----transfer width

另外,当传输的源或者目的地是memory的时候,为了提高效率,DMA controller不愿意每一次传输都访问memory,而是在内部开一个buffer,将数据缓存在自己buffer中:

memory是源的时候,一次从memory读出一批数据,保存在自己的buffer中,然后再一点点(以时钟为节拍),传输到目的地;
memory是目的地的时候,先将源的数据传输到自己的buffer中,当累计一定量的数据之后,再一次性的写入memory。

这种场景下,DMA控制器内部可缓存的数据量的大小,称作burst size----另一个参数。

2.4 scatter-gather

我们在Linux MMC framework(2)_host controller driver中已经提过scatter的概念,DMA传输时也有类似概念:

一般情况下,DMA传输一般只能处理在物理上连续的buffer。但在有些场景下,我们需要将一些非连续的buffer拷贝到一个连续buffer中(这样的操作称作scatter gather,挺形象的)。

对于这种非连续的传输,大多时候都是通过软件,将传输分成多个连续的小块(chunk)。但为了提高传输效率(特别是在图像、视频等场景中),有些DMA controller从硬件上支持了这种操作。

注2:具体怎么支持,和硬件实现有关,这里不再多说(只需要知道有这个事情即可,编写DMA controller驱动的时候,自然会知道怎么做)。

0

评论 (0)

取消